龙华区福城街道创新“12530”网格+气象联防机制,打造气象防灾新标杆
在深圳这座快速发展的现代化都市中,龙华区福城街道以其创新的“12530”网格+气象联防联动机制,为城市气象灾害防御树立了新的标杆。这一机制,以1分钟预警、2分钟响应、5分钟到场处置、30分钟闭环处置气象安全隐患为核心,实现了气象灾害防御的高效与精准,为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筑起了一道坚实的防线。
2024年9月5日21时17分,深圳市气象台发布了一条紧急信息:“【台风动态】今年第11号台风‘摩羯’(超强台风级,风速58米/秒)正逼近我市,当前位置距离我市正南方约361公里的南海海面……”几乎在同时,这条信息便通过深圳市“网格+气象”塔式工作群,迅速传递到了福城街道的453名社区网格员手中。这,正是“12530”机制高效运作的一个缩影。
打造“12530”预警处置机制,优化气象服务模式
福城街道,位于深圳市西北部,地势低洼,易受气象灾害侵袭。随着城市化及工业化进程的加速,人口密度和建筑物密度的不断增加,气象灾害的风险也日益凸显。为此,福城街道在深圳市气象局的指导下,勇于创新,构建了这一“网格+气象”联防联动机制,将网格化管理资源与气象监测预警资源深度融合,实现了气象灾害预警信息的快速传递与有效处置。指挥有力、上下联动、快速响应的全新基层防汛管理工作新格局逐步形成。
在这一机制下,福城街道的网格员们成为了气象灾害防御的“前哨兵”。他们不仅实时接收气象灾害预警信息,更在1分钟内完成信息的传递与初步研判,确保预警信息能够迅速覆盖到每一个网格、每一个重点区域。而一旦预警信息发布,2分钟内,福城街道网格系统便启动应急响应机制,400余名网格员及2500余名楼栋长迅速集结,准备应对可能发生的险情。
5分钟到场处置,是“12530”机制对网格员们的硬性要求。在今年9月一次暴雨红色预警中,福民社区网格员赖育宁便以这一速度,及时排查发现并协助相关职能部门处置了一处简易板房的积水风险。该板房作为辖区某建筑公司员工的宿舍,居住着42名工作人员。由于地势低洼、排水不畅,强降雨极易导致积水迅速上涨,威胁居住人员的生命安全。在网格员赖育宁的紧急协调下,42名工作人员被迅速转移到附近的社区酒店内安置,避免了可能发生的灾难。
而30分钟闭环处置气象安全隐患,则是对整个机制运行效率的全面检验。在今年9月6日的强降雨中,福城街道网格系统依托“网格+气象”联防联动机制,迅速组织网格员对重点区域和道路进行巡查。当发现大水坑小学门口道路出现严重积水、交通拥堵时,网格员们立即上报情况、协调排水部门、维持现场秩序……经过多方努力,积水路段很快恢复了正常通行,交通拥堵现象得到有效缓解,赢得了学生和家长们的衷心感谢。
据统计,自“12530”网格+气象联防联动机制实施以来,截至12月17日,福城街道累计处置163宗气象安全隐患事件,有效避免了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这一机制的成功实践,不仅提高了气象灾害防御的效率和效果,更为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了有力支撑。通过“12530”机制,全市各区各街道各社区各网格力量拧成一股绳,从“末梢”到“中枢”层层响应、处处畅通,信息与指令无缝传递,确保每一项防范措施精准落实到位。
从“末梢”到“中枢”层层响应、处处畅通,筑牢坚实防线
今年9月,受台风“摩羯”影响,深圳市各区普降大暴雨,局地特大暴雨,其中,龙华区福城街道成功转移居住地势低洼区域重点群众群众39户147人,实现零伤亡。这份“幸运”并非偶然。在这背后,是对“12530”机制的严格落实。
9月9日早上,收到深圳市气象局精细化预报后,福城街道章阁社区网格员黄炜在辖区菜地在开展巡查时发现一处三防隐患点存在水浸风险,第一时间通过数字治理平台报告险情。在得到转移避险指令后,章阁社区网格站立即组织人员敲救生锣、吹应急哨,按照责任区逐户逐人进行通知,并沿着之前演练的应急逃生路线组织群众转移,将9户15名群众转移至社区应急避难场所。
“12530”机制能取得实效,关键在于关口前移,发挥气象预报预警信息及网格员的基层“神经末梢”宣传巡查处置作用,在灾害来临前掌握主动权,在气象安全隐患未成灾前掐灭苗头。在“12530”机制的基础上,福城街道各社区结合自身实际,充分用好片区、基础网格,将防汛责任落实到楼栋到人,紧跟气象节拍高效联动。
“楼栋长大喇叭+网格员铁脚板”是章阁社区探索基层治理模式的实践。今年7月27日,深圳气象局发布暴雨红色预警信号,福城街道的网格员及楼栋长按照应急预案,分组行动,楼栋长手持大喇叭对楼栋居民进行气象防御宣传,网格员们则靠着腿勤的“铁脚板”功夫对各自负责的区域进行了地毯式的排查,共检查127处边坡、49个工地和40个低洼易涝点,巡查河道120余次、边坡挡墙44处、C类房屋134处,及时发现并协助相关部门处置各类安全隐患198处,协助相关职能部门转移群众39人至应急避难点。章阁社区网格站长刘武强说:“如果不是‘12530’机制和‘楼栋长大喇叭+网格员铁脚板’,我们辖区菜地当时身处险境的9户15名菜农,很难在30分钟内全部成功转移。”
气象部门的竖向精准预警,517个基础网格的横向精准巡查,“12530”机制将气象服务及网格体统的横向覆盖作用融入防汛应急救灾的全链条管理中,确保预报预警信息转化为具体的防灾避险行动。这一实践充分展现了“12530”机制在气象防灾中的重要作用和显著成效。(文图:龙华区福城街道社区网格管理中心 李雷新)
宝安区网格办以精细化气象服务助力夯实城市安全基础
为夯实基层气象防灾减灾安全防线,宝安区网格办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在省、市、区工作安排及各级领导指示批示下,精心谋划、周密部署,充分发挥网格基础、先导作用,多点发力、多措并举,完善气象预警信息传播服务,扎实落实防灾减灾工作。今年累计出动网格员42.95万人次、车辆2.74万车次,排查危房危坡、工棚工地、高空设施等重点部位17.72万处次,采报3类12项防汛类隐患9390宗,3类25项安全消防隐患231.35万宗,开展气象防御宣传覆盖群众2562.99万人次,辖区未发生重大险情灾情。
一、健全“网格+气象”工作模式
进入汛期前,根据省、市、区三防工作部署,制定印发防汛总体方案,统筹汛前准备工作,提前明确汛期隐患排查及防汛宣传要点。在此基础上,结合“网格+气象”工作要求,将气象防灾减灾纳入网格化管理,紧盯台风暴雨、雷雨大风、高温、寒潮等各类气象变化,及时发布防汛、防风、防寒等工作通知或提示,部署调动全区10个街道、124个社区、4886个网格,针对本轮天气特点,快速打通预警信息传播渠道,全面精准构筑防灾减灾防线,避免风险交织引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二、锤炼气象防灾减灾能力
立足我区网格综管系统实际,督促街道网格中心做好汛前自查自纠等气象服务准备工作,确保各级三防责任制、应急预案、储备物资等落实到位,打牢“战备”基础。强化对网格员教育培训,定期组织网格员开展综合网格巡查事项采报规范等业务培训,提升风险隐患排查发现能力;发动网格员积极参与有关职能部门组织的三防应急演练、气象预警信息接收传播及防灾减灾知识培训等,增强防范应急素质本领。
三、坚决执行“三查”工作机制
紧跟灾害性天气发生过程,抓好“事前、事中、事后”三个节点,开展风险隐患排查、巡查、复查工作。汛期突出3类12项防汛类隐患排查,重点深入城中村老旧屋村、低洼易涝点、“三边”地带、人员密集区等重点区域,及时发现上报危房危墙、危险边坡、积水内涝、高空设施杂物等隐患,协助落实隔离警示措施及人员劝导转移工作。高温、寒潮天气突出3类25项安全消防隐患排查,督促提醒辖区群众规范用电用气用火,严禁“三小”场所或危房违规住人、电动自行车室内违停违充、堵塞消防安全通道、使用直排热水器或电热棒等,防范火灾风险。
四、打造立体化宣传矩阵
按照“网格+气象”有关工作要求,日常依托“深圳社区网格管理”公众号,获取所在小区气象信息提示、防御指引,“塔式”宣传到户、到人。出现灾害性天气趋势时,网格员紧抓“灾前、临灾、灾中、灾后”节点,线上、线下相结合提供气象服务。线上通过楼栋长、住户、物业等微信群,提醒居民强化自我防范。线下专用巡查车下格上路,利用LED屏及语音播防灾害防御提示;走街串巷、入户走访,重点对易受灾区域,老、弱、病、残、幼等重点群体“面对面”宣传警示;同时,发动楼栋长参与“看家护院”,加强防汛类、安全消防隐患自查自纠,防范高坠、触电、火灾等安全事故。
五、严格落实值班值守
根据不同应急响应等级,调整值班值守力量,加强气象防御期间的视频调度,确保值班值守工作落实到位。值班人员严格落实24小时值班值守制度,保持在岗在位、通讯畅通,及时掌握辖区基本情况,发生突发事件快速有效响应,按“应报尽报、应报快报”“首报快、续报准、终报全”“一文三图”要求规范上报,确保时效性、准确度。(文:深圳市宝安区网格综合管理办公室 陈婉侨)
坪山区“网格+气象”工作做法
我市气象服务与基层治理的结合日益紧密,坪山区网格员队伍在基层防灾减灾体系中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网格化管理与气象服务的深度融合(以下简称“网格+气象”)在实践中展现出显著成效。现将我区“网格+气象”工作的经验做法汇报如下:
一、事前隐患排查
(一)数据收集与分析。网格化管理的首要任务是构建全面的数据收集系统。在日常工作中,我们积极搜集与气象相关的各类信息,包括房屋、人口、各类建筑设施状况等,并通过高分辨率遥感影像、地面观测站、气象网站等技术手段,获取各网格内的详细预警信息。运用大数据分析和人工智能技术,深入挖掘信息,为防灾减灾提供坚实的数据支撑,识别潜在的气象灾害风险点。
(二)风险评估与预警。依据数据分析结果,参考气象单位对各网格风险等级评估结果,制定相应的预防措施。对高风险区域,我们及时转发预警信息,通过微信群、短信、电话、朋友圈等多种渠道迅速传播气象预警信息,确保信息及时传达到社区居民,提醒公众做好防范准备。同时,各级单位均制定了应急预案,确保灾害发生时能迅速响应。
二、事中巡查检查
(一)实时监测。在气象灾害发生过程中,网格化管理实现了对灾区的实时监测。通过卫星遥感、地面气象站、监测设备、气象网站等多种手段,持续跟踪天气变化趋势,及时更新预报信息。此外,利用社交媒体平台收集居民反馈,作为官方监测数据的有力补充。
(二)快速反应。一旦发现异常情况,各级单位立即启动应急响应机制,组织人员深入现场进行实地考察。重点检查基础设施是否受损、救援通道是否畅通等,确保各项救援工作有序开展。同时,加强对受灾群众的心理疏导和支持,确保辖区居民尽快恢复正常生活。
三、事后调查复查
(一)灾后走访和巡查。灾后,网格员的工作至关重要,他们不仅是信息的收集者,还是抢险的战斗员,以及灾后保障的服务员。首要任务是排查受灾情况,对受损的房屋、基础设施进行详细记录和上报,确保灾情信息的准确性和时效性。通过走访和巡查,对网格内的每一户居民进行灾情评估,特别是对孤寡老人、残疾人等特殊群体给予重点关注,确保他们的基本生活需求得到满足。巡查网格内灾后房屋情况,及时上报社区房屋倒塌、破损、路面倒树、路面损毁情况等,根据受灾情况上报综合网格系统,及时联系相关单位处理各社区网格受灾。
(二)总结防灾减灾经验与改进措施。认真总结灾害应对过程中的经验和教训,特别是网格化管理模式下暴露出的问题和不足之处。针对发现的问题,提出具体的改进建议,不断完善网格化管理体系。
四、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一)数据整合与共享不足。网格化管理需要大量数据支持,包括人口、交通、环境等,但这些数据的收集和整合存在难度,部分数据不够精确,影响了决策的准确性和管理的质量。
(二)技术应用能力不足。在“网格+气象”服务中,对于“互联网+”的运用能力不足,精准化服务水平有待提升,特别是在气象科普工作方面,需要加强互联网技术的应用,提高服务的精准度。
(三)气象观测预报预测业务存在短板。在暴雨山洪灾害易发区,地面气象观测密度不能满足防灾减灾服务需求,垂直大气探测能力不足,小尺度灾害性天气捕捉有遗漏。
针对这些不足,我们将加强数据整合共享能力,明确管理职责,提升技术应用能力,准确把握需求,加强气象观测预报预测业务能力,推动科技创新发展,提高气象服务产品的精细化程度,以更好地发挥“网格+气象”服务模式的效用。(文:深圳市坪山区政务服务和数据管理局 廖庆、陈伟强)
大鹏新区网格系统深入推进“网格+气象”模式
服务群众暖民心
一、加“油”充“电”,练好“内功”
为提高服务质量,组织全体网格员增能提素,勤练“内功”,做好气象防灾减灾知识储备。区网格管理办要求各街道设置气象服务指导岗,配备专人跟进气象信息动态,加强日常气象业务对接和指导,动员网格员提高气象预警敏感性,并按照重要气象节点及时组织网格员开展服务。同时,组织开展全覆盖专题培训,邀请市气象专家开展专场授课,讲明讲透深圳面临的主要气象灾害风险、年度气候研判等内容,同时还结合大鹏地域气候特色,突出讲解了网格员在重大灾害性天气过程中,如何因地制宜协助做好安全隐患排查、抢险救灾、报告反馈等工作。让网格员做到气象常识心中有数、地域情况应对有措。
二、“面”“点”宣传,预防为先
针对新区临海多变气候及景区民宿多等特点,组织网格员密切关注气象讯息、多分析、多研判、多宣传气象信息,努力在台风雨汛前为群众送去预防“警报”,服务好海边居民群众和外来游客。
区网格管理办组织网格员利用社区居民群、楼栋长群、朋友圈等网络载体,迅速铺开气象信息推送,从整体面上让居民知晓气象预警讯息,以做好防范应对。
针对景区、海边及民宿等重点区域,开展宣传栏气象讯息张贴、民宿业主一对一推送、上门走访入户提醒等预警,点对点及时精准地将气象保障讯息推送到旅游群众手中,让游客提前做好计划准备,可以放心住、随意玩。
三、前“排”后“助”,实干护航
秉持“以人为本、生命至上”的理念,组织网格员全心全意践行气象灾害前后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保卫行动。一旦收到恶劣天气预警,坚持第一时间组织开展灾前排查。组织网格员上门入户,帮助居民检查老旧房屋门窗阳台、转移外放高墙危险杂物,提醒居民加固户外设施,嘱咐居民防灾安全事项。同时加强研判,帮助居住在低洼地区的居民转移安置,保护生产生活安全。在恶劣天气过后,坚持事后再查一遍,快速了解掌握群众受灾讯息,及时反馈上报,帮助群众清理受损物品,打扫街巷,恢复居民安全舒适环境,助力群众复工复产。
四、建章立制、巩固成效
为进一步明确网格员在面对不同气象灾害阶段的具体工作职责,确保“网格+气象”工作成效的可持续性,印发《大鹏新区“网格+气象”防汛防风防冻工作指引》。以“递进式服务”,筑牢网格“防灾减灾”战线。第一层级为蓝色预警,组织网格员靠前宣传,实现气象信息传播的“零时差”。第二层级为黄色预警,通过网格化社会治理工作平台下发核查任务,组织网格员对辖区孤寡老人等重点人群逐一上门走访,掌握居住情况、健康状态、食品饮用水储备等情况,并对城中村危房、老旧屋村、地势低洼易涝区进行全面巡查。第三层级为橙色预警,当预警发布后,第一时间、最快速度、最大效率协助完成人员转移,并对树木、围挡等倒伏物及时上报,协助做好清障工作。第四层级为红色预警,落实24小时值班制度,确保通信畅通,配合相关部门开展紧急救援,协助维护社区秩序,确保居民安全避难。
接下来,新区网格系统将继续加强与气象、应急等部门的合作,努力构建全方位、多层次的防灾减灾体系,不断提升防灾减灾工作能力水平,深入拓展“网格+气象”服务纵深度,为居民创造更加安全、和谐的生活环境。(文图:深圳市大鹏新区网格管理中心 刘超逸、方木)
公明街道创新实施“三三”工作法推动“网格+气象”工作
2024年以来,光明区公明街道网格部门积极贯彻落实市、区两级关于“网格+气象”的工作部署要求,主动互动联动,通过创新实施“三结合三排查”的工作方法(下称“三三”工作法),充分发挥网格员贴近群众优势,将“网格+气象”模式深度融入气象防灾减灾的前沿阵地,优化从预警到响应的全流程,提高基层防灾减灾工作能力和水平。
一、主要背景
近年来,随着网格化管理的推进,网格员逐渐成为基层气象防灾减灾的工作的重要力量,受到市、区的关注。2024年,市、区两级发布“网格+气象”工作方案,将接收与传播气象预警信息正式纳入网格化管理,创新基层气象防灾减灾工作入网入格新模式,畅通气象灾害预警信息传播渠道,打通基层气象防灾减灾“最后一公里”。
二、主要做法
(一)结合“宣传先行”抓好事前隐患排查。一是搭建宣传平台。线上,建立了3347个平安楼栋群,覆盖了12.5万辖区居民的宣传网络,线下,全辖区以每5000人口数或2500左右间(套)数、每0.5平方公里地域面积为标准,共划分335个综合网格,并为每个网格配备了专职网格员,确保气象信息能够覆盖到每栋楼,提高气象信息的利用率和覆盖范围。二是用好“气象预警”。社区网格员通过“深圳气象网”、“深圳社区网格管理”公众号等渠道,有效接收和传播气象灾害预警信息。每当气象部门发布台风、暴雨、雷电等预警时,网格员会迅速通过多种途径向所负责的网格区域传播预警信息,确保信息的多渠道、全方位覆盖。三是开展专项排查。公明街道网格部门在接收到气象预警信息时,组织社区网格员加强巡查辖区内低洼易涝、危险边坡、危房危墙、河道、老旧屋村、排水口等隐患点,并对危险和低洼区域拉起警戒线,发现各类井盖缺失、损坏以及其他安全隐患立即通过“治理通”上报,由相关职能部门及时处置,并进行台账记录,切实做到早预防、早排查、早处理,严防安全事故发生;同时,根据情况,开展楼顶铁皮棚台风防护行动、三边寮大风防火等行动,切实守护群众安全。如,在9月份“摩羯”台风期间,公明街道上村社区网格员何楚苗在进行楼顶铁皮棚台风防护行动时,及时发现并加固了一个铁皮棚,消灭了潜在隐患,保障了辖区安全。
(二)结合“气象预警”做实事中巡查检查。一是实时预警宣传。网格员在楼栋平安群在重点时段分别开展逐3小时、逐1小时滚动实况和短临预报,确保气象预警信息能够迅速、准确地传达给公众,保持每次宣传条数超过2.5万条次的高频率。二是加强事中巡查。组建“网格机动队”,以5个社区为单位,挑选业务骨干的网格员作为机动队成员,每当发生气象灾害时,主要由机动队对正在受气象灾害影响的区域进行定期和不定期的巡查,及时发现并排除安全隐患。如,在今年五月“龙舟水”期间,西田社区机动队成员韩吉明经排查发现,公明街道西田社区第三工业区厂房附近因近期连续不断的降雨,工厂外围下水道沟渠被树叶和杂物封堵,反水严重。为切实解决安全隐患,他第一时间自带工具,雨中连夜将水沟内的淤泥、落叶、杂草、石头等杂物全面清理,确保排水畅通,消除了因下水道反水造成的各项安全隐患。三是帮扶重点人群。网格员仔细排查清楚辖区独居老人、留守儿童、困境儿童等情况建档立册,落实日常探访“四个一”,了解留守儿童和独居老人的生活状况和生活需求。通过与老人话家常,向他们宣讲汛期注意事项、用水用电安全等方面的知识。在灾害发生前提前通知这些重点人群,确保他们了解即将到来的气象灾害和必要的避险措施。同时,建立并维护沟通渠道,确保在灾害发生前后能够与这些人群保持联系,及时了解他们的状况并提供必要的帮助。在灾害发生时,实时关注以便提供实时帮扶。
(三)结合“网格巡查”做细事后调查复查。一是做好网格巡查。在气象灾害影响后期,网格员结合网格巡查的147项巡查事项,深入河道、老旧危房、边坡挡墙、低洼易涝点等灾害易发区域开展周密巡查,同步完成灾后复查工作。二是闭环处置隐患。对于灾害后排查发现的隐患,能通过网格“治理通”平台上报的立即上报,不能的则通过“工作群”反馈至小分格,确保隐患得到闭环处理。三是强化事后复查。在气象灾害发生后,网格员需要在灾害过后进行复查和评估工作,确保所有潜在风险得到有效解决,防止次生灾害发生。同时网格员对受灾区域进行细致的复查,检查是否有遗漏的隐患,并及时上报复查结果。
三、工作成效
(一)“网格+气象”工作格局逐步成型。公明街道依托于社区网格化管理的精细化和气象预警的精准化,实现了信息的快速传递和资源的高效配置。在这种格局下,每个网格员负责收集和传递气象信息,同时在灾害发生时,能够迅速组织和协调救援工作,确保居民安全,进一步强化了组织联建、资源联用、问题联处的“网格+气象”一体化模式。
(二)网格员气象防灾减灾工作能力增强。基层气象灾害预警信息传播被纳入网格职责,通过“网格+气象”模式的实施,网格员可以受到专业的培训,并能够更快速、准确地接收和传播气象预警信息,实现预警信息的“一键直达”,为基层有效处置和应对气象灾害赢得了更充裕的时间。
(三)营造关心关爱特殊群体的良好氛围。在气象灾害应对中,网格化管理建立重点人群名单,网格员在灾害预警发布后立即主动联系,确保预警信息和相应的防御措施传达到位。灾害期间,网格员对老年人、儿童、残疾人等重点群体进行特别关注,提供必要的帮扶,进一步增强“爱暖满格”。
四、工作案例
推动气象信息直达,实现信息到户到人全覆盖
自“网格+气象”机制实施以来,公明街道网格员黄静按照“三三”工作法,注重日常建档立册,精准为辖区内的妇女儿童、孤寡老人和困难群体,提供了重点服务,架起了该部分群体知悉气象信息并应对灾害性天气能力的桥梁。在她的网格内,有一位高龄独居老人曾老,由于年事已高,他对智能设备的使用并不熟练,无法及时获取气象预警信息,更无法提前做好防范。
黄静在走访过程中了解到曾老的实际情况和需求后,便对他特别关注,更是主动承担起了气象预警信息传递的责任。每次收到气象预警信息后,黄静都会亲自到曾老家中,向曾老解释气象预警信号含义,并根据预警级别帮助曾老做好必要的安全措施。例如,在台风黄色预警时,她会提醒曾老避免外出,并协助检查家中阳台等区域的安全状况。在黄静的不懈努力下,现在曾老已经能够根据气象预警信号的颜色准确了解并采取相应的防范措施。曾老感激地拉着黄静的手说道:“小黄啊,多亏有你一直这么细心照顾我,让我这个老头子能平安应对各种天气,真不知道该怎么谢你才好。”
“网格+气象”切实推动了“气象预警”的直达,进一步加强了对重点人群的精准帮扶,进一步发挥了社区网格在气象防灾减灾工作中的全覆盖作用。(文:光明区公明街道综合治理办公室 陈苗)